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居家健康管理|親子互動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居家健康管理|親子互動篇

面對疫情來襲,大部分的家長們不希望拿平板敷衍親子關係,但突然面對24小時的教養需求,家長們也不免對於自己的親職教養能力產生了一些疑慮。雖然關係的建立,是每一對親子內心的渴望,但是礙於平時高壓的工作、學業與生活,親子關係常常會充滿矛盾,有的是因為工作繁忙過於疏離,有的是因為對彼此期待甚高過於膠著。 幸運的是,這一段居家自主管理的期間,是修復失落親子關係的絕佳時機。親子相處的時間更多,可以培養有別於以往、功能性的對話,例如:「趕快去背書包要準備出門了!」、「功課都帶齊了嗎?」、「功課寫完了嗎?」。孩子們渴望家長的支持與關心,家長們渴望孩子們的信任和尊重,僅僅功能性的對話,往往很難滿足雙方的需求。鼓勵家長們藉此良機,每天試著對孩子說三種話: 一、關心的提問:「待在家裡的感覺怎麼樣?」、「今天有沒有想要做什麼?」、「看到新聞讓你有什麼想法?」 二、情緒的同理:「看到新聞一定覺得滿緊張的...」、「整天待在家讓你覺得有點無聊...」、「你很想念學校的那群朋友吧?」 三、接納與支持:「我了解,我跟你有一樣的感受。」、「別擔心,我們一起來祈禱!」、「我們來打電話關心你的好朋友!」 關係的建立不只是為了減少親子衝突,更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當親子關係更加穩固,未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孩子們都能感受到家的安穩和能量。雖然無法預期未來,但是我們可以藉由彼此的扶持,強大內心的韌性、壯大面對危機的勇氣。 以下提供三個居家自主管理的親子互動策略: 一、訂定明確的時間表 穩定的作息能幫助我們避免作息混亂、情緒緊繃,穩定孩子和家長的身心狀態。刻意安排孩子學習、家長工作,以及親子活動的時間,確保家長和孩子們都能有效率地完成重要的任務,在工作、學習和休閒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二、與孩子建立共同的興趣 現在正是一個建立親子信任關係的大好機會。透...
家長的心理調適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家長的心理調適

不管是對於一位認真讀書的學生,或是一位盡力陪伴孩子的家長來說,落榜都是一個哀傷失落的歷程。失去的不是生命,而是一個曾花費眾多心力,被賦予眾望的期待。 哀傷失落心理學專家庫伯勒提出,為了走出失落,每個人都可能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否認:「不可能吧!我們練習口試這麼多次!一定是搞錯了!」 二、憤怒:「都是我的錯!我應該再幫孩子多練習幾遍!」「都是你的錯,怎麼沒有事先去找老師做模擬面試?」「老天太不公平了!為什麼他們錄取了鄰居的孩子!」 三、討價還價:「早知道我就應該花錢讓孩子去學面試了!」「你當初就應該多花一點時間練習口試啊!」 四、沮喪:「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好像都白費了一樣。」「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我的孩子不夠優秀。」 五、接受:「既然都發生了也沒辦法。」「過去了就算了,我會陪著孩子繼續往前走。」 無論家長們現在正處於哪一個階段,都邀請您先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畢竟會有失落也是因為我們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對孩子和自己產生了較高的期待。在好好照顧自己過後,我們一定能擁有更強大的心力,成為孩子們生涯之路上,更強大的後盾。 若您也希望用理性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給予孩子繼續前進的力量,邀請您進行以下自我照顧的三個步驟: 一、情緒對話:在我們和孩子對話之前,家長們可以先選擇和自己進行一場對話。「為什麼我會感覺這麼失望?我擔心的是什麼?孩子沒有進入這間學校,是不是人生輸了?我平常生氣難過時都做些什麼?我現在可以如何健康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常見的舒壓方式有做瑜伽、慢跑、繪畫、書寫、芳療、找人聊聊等。當家長能先獨立處理完情緒,再陪伴孩子面對失落感,就能帶給孩子更穩定的支持,以及重新出發的勇氣。 二、外化問題:很多人會因為失落感,斷然為落榜這件事的成因下結論,例如:「我的孩子就是不夠努力」、「就是我沒有把孩子訓練好,都是我...
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線上學習七大資源
不分系學群,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線上學習七大資源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停課消息,著實讓家長和學校措手不及。然而因為學習數位化的趨勢,台灣在這幾年中已經有紮實的線上學習資源,能幫助學生們確實停課不停學。教師近期依照公播期程預錄課程,配合線上教學動畫、互動遊戲和評量軟體,本來擔心學生無法專注,沒想到很多家長都告訴學校,他們的孩子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新鮮,也漸漸開始培養自學的能力,甚至會主動去完成老師沒有特別指定的任務。 鼓勵家長也可以試著善用線上學習資源,和孩子討論課外學習計畫,讓孩子們充實度過疫情危險時期。以下介紹七種實用的線上學習資源: 一、課本電子書 南一、翰林、康軒等版本都有完整的線上課文,也有提供教師和家長的課外補充資訊。另外,「教育部教學資源網」也提供教師學科和課外的影片補充教材,有助於停課期間為學生設定自學的期程。 二、均一平台 均一不只有最齊全、貼近新課綱設計數學教材,也以 ShareClass 教學社群匯聚了數千份全台各地老師製作的講義、備課教材,涵蓋國、英、數、社、自各科目,提供大家免費下載。此外,也有豐富的國中自然科教材(含影片、測驗卷、科普動畫)、對應學校課本的公民學習資源,以及涵蓋文法、作文、中翻英的主題式英文科教學影片。 三、學習吧 提供小中高各學科內容、以及符合時事的特色主題課程,加上「閱讀指導」與「語音辨識」工具,讓老師一站整合快速線上備課、讓學生在高互動的聽說讀寫中培養自學力,同時記錄學習歷程。特色課程包括國語日報課程、大家說英語、一眼看天下國際新聞、體育競賽課程等。 四、因材網 教育部因材網數位學習平台,結合學科領域、綜合領域、素養領域、文化領域等課文與課外補充內容,幫助自然科學、國語文、英文與數學教師等,獲得數位且跨領域的教學資源。 五、PaGamO 提供國小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多元領域的知識題目,進入PaGamO遊戲,...
放榜後的心理調適|學生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放榜後的心理調適|學生篇

在我以「職涯諮詢」維生之前,其實也有過不少面試失利的經驗。不管是在申請大學、研究所還是教師甄試的面試中,都曾經因為落榜,感受到失望、沮喪、自卑等心情。經過十年的淬煉,我成為了口試的教練,才發現原來過去的每一次的面試,都是幫助我找到熱忱的關鍵。 因為沒有通過台大外文的面試,我才發現自己原來對心理輔導更有興趣,也順利進入心理諮商系就讀; 因為沒有通過心理研究所的面試,才發現自己對於學校輔導更有興趣,也順利成為輔導教師的教練; 因為沒有通過某些縣市的教師甄試,我才有機會離開家鄉,到外縣市擔任正式教師,看見台灣各地真實的學校輔導現況,並參與在改革的行列之中。 無論落榜的感受是多麽令人難耐,這些感受和經歷,並不是我們生命的結局,而是發展新興趣與熱忱的契機。每一次的失利,都是下一份成功的開始。 以下提供五個幫助我調整心態、整裝待發、重新啟程的思維: 一、接納情緒 當我們很努力準備面試,也一定會產生一些期待。因此落榜時,自然會有生氣、失落、疲憊、沮喪等心情。與其逃避這些感受,或是把他們埋進心裡深處,不如好好哭一場,與這些感受共存,好好聽見、照顧自己的情緒,把這些感受說出來、畫下來。情緒的梳理,是幫助我們恢復身心平衡的鑰匙,若在沒有處理情緒的情況之下,馬上投入下一個目標,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可能受到影響,目標也可能因為複雜的情緒變得模糊。 二、對事不對人 面試失利時,我們常常會產生「我很差,所以失敗了」的想法,然而,這樣的想法並非完全客觀,也會讓我們失去繼續努力的自信心。試著客觀地分析事實,例如:「我在自我介紹時,可以再多一點微笑。」「我在表達對該科系的興趣時,可以再多舉一些實例。」以有建設性的思維,幫助自己分析落榜的原因,而非一味地打擊自己,才能幫助我們快速重拾戰鬥力! 三、反思面試歷程 在面試時,我是否很難侃侃而談?是因為我缺...
居家自主健康管理|親子互動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居家自主健康管理|親子互動篇

面對疫情來襲,大部分的家長們不希望拿平板敷衍親子關係,但突然面對24小時的教養需求,家長們也不免對於自己的親職教養能力產生了一些疑慮。雖然關係的建立,是每一對親子內心的渴望,但是礙於平時高壓的工作、學業與生活,親子關係常常會充滿矛盾,有的是因為工作繁忙過於疏離,有的是因為對彼此期待甚高過於膠著。 幸運的是,這一段居家自主管理的期間,是修復失落親子關係的絕佳時機。親子相處的時間更多,可以培養有別於以往、功能性的對話,例如:「趕快去背書包要準備出門了!」、「功課都帶齊了嗎?」、「功課寫完了嗎?」。孩子們渴望家長的支持與關心,家長們渴望孩子們的信任和尊重,僅僅功能性的對話,往往很難滿足雙方的需求。鼓勵家長們藉此良機,每天試著對孩子說三種話: 一、關心的提問:「待在家裡的感覺怎麼樣?」、「今天有沒有想要做什麼?」、「看到新聞讓你有什麼想法?」 二、情緒的同理:「看到新聞一定覺得滿緊張的...」、「整天待在家讓你覺得有點無聊...」、「你很想念學校的那群朋友吧?」 三、接納與支持:「我了解,我跟你有一樣的感受。」、「別擔心,我們一起來祈禱!」、「我們來打電話關心你的好朋友!」 關係的建立不只是為了減少親子衝突,更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當親子關係更加穩固,未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孩子們都能感受到家的安穩和能量。雖然無法預期未來,但是我們可以藉由彼此的扶持,強大內心的韌性、壯大面對危機的勇氣。 以下提供三個居家自主管理的親子互動策略: 一、訂定明確的時間表 穩定的作息能幫助我們避免作息混亂、情緒緊繃,穩定孩子和家長的身心狀態。刻意安排孩子學習、家長工作,以及親子活動的時間,確保家長和孩子們都能有效率地完成重要的任務,在工作、學習和休閒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二、與孩子建立共同的興趣 現在正是一個建立親子信任關係的大好機會。透...
面試前的準備工作|面試技巧
不分系學群,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面試前的準備工作|面試技巧

二階面試致勝關鍵 我是一位教育訓練者,專門幫助客戶處理對於面試的恐懼、提升在口試時的專業程度。在我過去諮詢高中生、大學生和教師的經驗中,發現人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萬一我說的答案,不是評審想聽的,怎麼辦?」正如華人教育習慣的模式,每一個人都開始探尋所謂的「標準答案」,甚至許多人希望我可以幫他們寫下最佳的口試擬答,供他們背誦。然而,根據多年的輔考經驗,我發現只有「最符合自己、最獨特的答案」才能讓考生真正地脫穎而出。 近期我有幸訪問許多台灣知名大學的教授,不管是生命科學、環境教育,還是政治經濟學系的教授,都一致表達:「對該領域展現強烈的興趣與熱忱,是高分面試的關鍵,我們不要空口說白話的學生,學生要能為自己的熱忱佐證」。因此在申請校系時,切記不要申請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系,因為就算紙筆成績超越了門檻,教授們也能一眼識出學生對該領域的興趣,不但可能錯失一次找到熱忱的良機,更有可能因為面試失利而打擊自信心。 然而,我了解現今台灣的高中生,有50%以上都不知道自己的「熱忱所在」,因此除了尋找自己「不討厭」的科系以外,還可以多方探索、有意識地嘗試多元選修課程(而非只是混學分)。當學生能從各式各樣的選修課中,談出自己的學習與轉變,這就是一個「為培養興趣佐證」的最佳實例。 面試準備工作 一、整理課內、課外經驗: 從課內「印象最深刻的作業」、「最喜歡的一堂課」到課外「最成功的競賽體驗」、「有興趣的社團活動」等,整理每一個重要的經歷帶給自己的影響。它們也許「引發了我對科學的好奇」、「拓展了我的國際觀」或是「提升了我自學的動機」。把經歷的過程和相對應的省思,盡力組織整齊,雖然看似是為了面試,但其實更是為了統整自己的學習經驗,幫助自己釐清學習興趣和未來的志向。 二、熟悉書面資料: 面試多是從書面資料中提問,建議書面資料中可以多提到「選擇貴校和貴系的原因」...
八大多元智能,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八大多元智能,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還記得國小畢業時,家長們都很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市長獎,不但孩子覺得威風,家長們更是與有榮焉。然而,我畢業時獲得的獎項叫做「特殊市長獎」,在那一個年代,這是一個「不正統」的獎項,證明我的學業成績普普,但有很多「不重要」的特殊才藝,即便是在歌唱比賽、戲劇比賽、直笛比賽和籃球競賽等獲得佳績,我也毫不猶豫地為自己貼上了「不務正業」的標籤,決心要在國高中奮力讀書、用成績證明自己。因為這樣的決心,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才藝和興趣,每天寒窗苦讀,才順利考進了公立高中的英語資優班。本來以為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但是我那一個畢業於建中和台大的哥哥,以及親友間的比較,常常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好像不管我怎麼努力,都還是離「所謂的成功」有很大一段距離。直到我在大學主修教育和心理諮商,認識了「多元智能理論」,才知道原來除了傳統的IQ以外,智商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 根據哈佛大學的教授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人類具有以下八大智能: 語言智能 (Linguistic):能有效運用「口頭語言」跟「書面文字」來表達自己與瞭解他人的能力。數學邏輯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能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間智能 (Spatial):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的相關性極為敏感,並將事物視覺化及立體化的能力。肢體-動覺智能 (Bodily-kinesthetic):運用身體的協調、平衡、敏捷等技巧,來表達想法與感受外在的能力。音樂智能 (Musical):享受音樂節奏、運用樂器及聲音表達自我的能力。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能瞭解他人、與他人溝通、喜愛並擅長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的能力。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了解自己內在的感受、接納自己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ic):對大自然充滿關懷與好奇、喜歡觀察與手...
結束的是生命,還是痛苦?|感情挫折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結束的是生命,還是痛苦?|感情挫折篇

結束痛苦最直觀的反應 近期有許多學生因為感情的挫折自傷、自盡的新聞,不免讓人惋惜這些年輕的生命,總希望自己當初能做些什麼,阻止這些憾事發生。但當父母、老師們真的遇上了有感情困擾的學生,常常只能依靠個人的價值觀和期待來提供協助:「你現在認真讀書就好了!」、「就跟你說不要談戀愛!」「他哪裡值得你這樣哭?」「沒那麼嚴重吧?」孩子在認知層面可能認同這些看法,但是在傷痕累累的情緒面,這些論點更加證明他們「被丟棄、被否定、不夠完美」的現實。當孩子們找不到其他可以解釋感情挫折的原因,便陷入無止盡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的漩渦中。當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應該存在這個世界上時,他們的行為也會和這樣的認知相符,結束生命,成為了結束痛苦最直觀的本能反應。 青春期的個體化需求 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歷過叛逆、從同儕中尋求肯定、透過愛情探索個人價值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年齡範圍廣大,有的人10歲就開始進入青春期,有的人18歲才開始經歷身心的轉變。雖然青春期時,孩子的腦部還未完全成熟,卻已經要開始面對成人的世界。想要在社會(學校)中脫穎而出,卻又希望融入各種次文化(同儕文化)中; 想要耐心尋找等待自己喜歡的對象,卻又希望馬上獲得即時的陪伴。在個體化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身心總是充滿掙扎和衝突,因此碰到困境時,也容易威脅到自我價值感,造成情緒大幅度的起伏,甚至產生自傷的行為。在學校輔導中,最常遇到的感情挫折包括失戀、劈腿、未婚懷孕、不知道如何分辨友情和愛情等。雖然看起來是青少年常見且共通的難題,但其實每一個人碰到這些困境時,所要面對的議題都不同。 從依附需求看自我對話 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特質氣質也不同。在成長中受到忽視的孩子,常常會成為焦慮型依附者,在碰到被劈腿的困境時,需要面對「被拋棄的恐懼感」; 逃避型依附者,在成長過程中對重要他人失望,因此在感情挫折中常常選擇「...
在不凡中尋求平凡|學業挫折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在不凡中尋求平凡|學業挫折篇

近期發生了許多最高學府的學生,悲痛輕生的事件,大多數的人,甚至是這些學生,都可能認為自己是因為課業壓力而輕生,但我認為,也許還有更複雜、更深刻的因素,是連這些學生也來不及覺察、照顧的部分,為了幫助那些還在努力的學生,我試著去觀察、與他們對話、並研讀許多相關文獻,才發現原來很多天才,都非常孤單。 在寫這篇文章以前,我並不那麼了解天資聰穎者所面臨到的困難,因為我的身邊有許多資賦優異的家人和朋友,一直以來我都自認為是他們身邊的受害者,好像站在他們身邊,就會顯出自己的不足,但當我了解他們的獨特以後,才知道原來他們也和我一樣,渴望受到無條件的肯定和接納,但不一樣的是,帶著聰明的標籤和高敏感的性格,資賦優異者的自我對話常常是:「如果我不是第一名,我是不是就不重要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我不就等於成績嗎?那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有沒有價值?」 在哈利波特中飾演資優生妙麗的艾瑪華生,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名資優生,除了多次獲得最佳女演員的殊榮,她也就讀世界知名大學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並積極推廣聯合國女性運動。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艾瑪華生其實是一個敏感且內向的人,她甚至曾說,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騙子。 「那種感覺幾乎是,我做得越好,我就越覺得自己不足,因為隨時都有人會發現,我並不那麼完美,我並不值得獲得這一切的成就。」-Emma Watson 敏銳細膩、性格情烈和資稟優異的青少年和成人,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世界,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外星人,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歸屬感。披頭四的創始成員John Lennon曾說:「我覺得我是有問題的,因為我看到的都是其他人看不見的事物。」 創造力和表達力可能很有趣,但也可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天才的世界中,無論是不是在一個允許創意飛翔的時刻,創意隨時都可能闖入他們的腦海中,此起彼落,大量的訊息以光速跨越腦中,因此他們可以快速意識到大多數人...
失敗比成功更需要學習|學業篇
心理健康-悅悅專欄

失敗比成功更需要學習|學業篇

每一個人都在學習如何成功,但其實失敗比成功更需要學習。 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可以成功,但失敗卻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們的社會不但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失敗,甚至失敗是不被社會接受的。挫折的我們常常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知足?是不是我不夠有能力?是不是我的心理太脆弱了? 但有時候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字典裡沒有失敗這個詞,因為跌倒是輸家的專利,挫折是弱者的獨白,以致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 美國加州矽谷大多數屹立不搖的公司,其實都曾經有倒閉或是破產的經驗,因此每一個新創公司都會先為倒閉做好預備,預備自己隨時從失敗中學習,快速從挫折中「再戰起來」。培養符合現實的期待,是減少挫折與失望的第一步。 美國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在她的暢銷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到了「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僵固型思維的人,認為成功來自於天賦,努力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因此當他們在碰到挫折時,會本能地逃開,在挫折中也容易產生負向的自我對話,貶低自己的能力;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成功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當他們在碰到挫折時,會專注於問題解決的過程,因此不但更容易成功,也能展現較高的挫折容忍力。 台灣過去幾十年的教育文化、家庭文化、社會文化和媒體文化等,大量傳達「不能失敗」這一個僵固型的思維,因此父母並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們接納挫折,孩子們更不知道如何從挫折中看見自我價值。自我價值和成就漸漸被劃上了等號。不管是孩子、青少年還是成人,都可能從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挫折感」,變成沒有辦法接受「自己」,以至於想要透過尋短來結束這一份無解的痛苦。 若想要從根本改變這一個教育和社會困境,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先挑戰自己的價值觀,從「我一定要成功」這一個傳統僵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