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階面試致勝關鍵
我是一位教育訓練者,專門幫助客戶處理對於面試的恐懼、提升在口試時的專業程度。在我過去諮詢高中生、大學生和教師的經驗中,發現人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萬一我說的答案,不是評審想聽的,怎麼辦?」正如華人教育習慣的模式,每一個人都開始探尋所謂的「標準答案」,甚至許多人希望我可以幫他們寫下最佳的口試擬答,供他們背誦。然而,根據多年的輔考經驗,我發現只有「最符合自己、最獨特的答案」才能讓考生真正地脫穎而出。
近期我有幸訪問許多台灣知名大學的教授,不管是生命科學、環境教育,還是政治經濟學系的教授,都一致表達:「對該領域展現強烈的興趣與熱忱,是高分面試的關鍵,我們不要空口說白話的學生,學生要能為自己的熱忱佐證」。因此在申請校系時,切記不要申請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系,因為就算紙筆成績超越了門檻,教授們也能一眼識出學生對該領域的興趣,不但可能錯失一次找到熱忱的良機,更有可能因為面試失利而打擊自信心。
然而,我了解現今台灣的高中生,有50%以上都不知道自己的「熱忱所在」,因此除了尋找自己「不討厭」的科系以外,還可以多方探索、有意識地嘗試多元選修課程(而非只是混學分)。當學生能從各式各樣的選修課中,談出自己的學習與轉變,這就是一個「為培養興趣佐證」的最佳實例。
面試準備工作
一、整理課內、課外經驗:
從課內「印象最深刻的作業」、「最喜歡的一堂課」到課外「最成功的競賽體驗」、「有興趣的社團活動」等,整理每一個重要的經歷帶給自己的影響。它們也許「引發了我對科學的好奇」、「拓展了我的國際觀」或是「提升了我自學的動機」。把經歷的過程和相對應的省思,盡力組織整齊,雖然看似是為了面試,但其實更是為了統整自己的學習經驗,幫助自己釐清學習興趣和未來的志向。
二、熟悉書面資料:
面試多是從書面資料中提問,建議書面資料中可以多提到「選擇貴校和貴系的原因」、「學習興趣所在」、「實際參與過哪些相關的活動」等。標記出這些內容還可以延伸出來的經驗故事。例如,若我們的書面資料中有提到,我們對於科學實驗很有興趣,實際參與多次科學營隊、實驗競賽等。那麼在口試中有可能會被追問:「你在做實驗時碰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站在教授的角度,找出學校可能會想知道的細節,特別是「優勢能力」、「弱點能力」、「興趣與專長」、「生涯規劃」等,把相對應的經驗故事準備好,就能在考場上,快速套用到千變萬化的口試題中。
三、查閱資料,準備提問:
在面試的最後,有些教授會詢問學生對該科系是否有疑問。一方面是教授想要知道,我們是不是能提出除了官網的資訊以外的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在試探我們對於學習的積極和自主性。因此,事先準備提問也是口試高分的關鍵。例如,你可以提問:「請問實驗課程風格,通常是小組共同完成,還是個別執行?」或是「大四的時候有哪些實習機會」等。但是一定要確保,這些資訊是該校的網站上查詢不到的,以展現自己是做足了功課才來提問。
面試技巧
一、探索說話風格
若你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建議在面試中用經驗分享的角度,來呈現自己的優勢。若你是一個理性的人,建議在面試中用列點的方式呈現觀點。若是你是兩個方法都擅長的人,也可以嘗試結合兩種風格,讓答案更加完整。例如:先分享經驗,再用列點統整經驗重點; 或是先列點,再用經驗佐證以上論點。
二、非語言訊息
研究指出,非語言訊息是一個人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微笑、眼神接觸、肩膀緊繃程度等,都能讓教授看出我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這不是說我們不能緊張,而是我們回應緊張感的方式很重要。例如:有些人會在緊張時抖腳或咬指甲,克服的方式可能是,把雙手按在膝蓋上,讓手和腳都有一個支持點,教授看上去,就會顯得他們自在許多。因此,可以試著看著鏡子試講口試擬答,也可以透過錄影的方式,觀察自己的肢體語言,是否能像口試內容一樣展現自信、熱忱和友善的態度,讓整體的表達更加一致。
三、迎戰盲點
有些人講話比較發散,容易講一講經驗,就講到離題了。這一類型的人,可以練習給自己的經驗一個架構,例如:「事件經過」、「我的感受」、「結局和成果」,幫助自己克服發散思考的困境。另外一種人是話比較少,比較容易句點,其實這一類型的人,也可以透過以上架構,練習為自己的論點舉例、佐證。例如:「我是一個對科學有熱忱的人」,接著可以說「我曾經參加過科學競賽」、「事件經過」、「我的感受」、「結局和成果」。透過架構去豐富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盲點。在考場高壓的情境中作答時,就更能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