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學群

醫藥衛生學群

探索學習興趣,開創寬廣未來-專訪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奎克生技光電公司研究員喻曼婷

談起在就讀新竹女中時的年少時光,喻曼婷說道:「我只記得我對於所有的課程,都非常認真的學。我也透過學校的性向測驗、社團經驗和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過程,找到特別吸引我、而且學起來也得心應手的領域。」由於喻曼婷按部就班學習所有科目,所以為自己的生涯之路奠定了好的基礎,其中在高中時期更是針對英文花下很多時間與工夫,讓英文能力大幅提升。喻曼婷笑著分享:「高中時期一定要懂得安排時間,枕上、馬上、廁上...任何瑣碎時間都可以利用!」 而回想當初申請大學,準備備審資料及二階面試的一連串流程,喻曼婷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因應面試而預先準備的「模擬面試」。「我覺得模擬面試真的是很有幫助的!」,喻曼婷補充:「可以先把模擬面試的問題一一記下來。」然後透過多次反思、組織回答內容、和反覆的練習,這個過程也充分提升了她在面試時的自信心。「面試時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這個很重要,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有不錯的表現。」喻曼婷提醒學弟妹。 專業力與軟實力的培養 進入大學後,除了加入實驗室,學習各種實驗技術與思考邏輯,厲曼婷也從參與系上的各種活動與營隊的籌備中,學習到如何組織活動、規劃與掌控時間、溝通與協商等技巧、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喻曼婷補充:「其實相對於專業知識的累積,我倒認為在各種軟實力的部分,是我在大學時學到最多、也在日後工作上最有幫助的經驗。」 不管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時期,喻曼婷都鼓勵學弟妹,要積極一點的看待所有的機會,特別是與人的接觸與團隊合作:「例如,在班上或社團,可以自願擔任幹部或各式活動的負責人,為班上同學服務,培養領導力與負責任的態度。」另外,她也建議學生可以多參加學校遊學計畫,用自己的雙眼去看看廣大的世界,擴展世界觀。喻曼婷笑說:「大學是自由的,但絕對不是任由你自由地玩四年的地方,請好好珍惜這四年的時間,盡情學習並探索有興趣的領域,盡情參加有興趣、吸引你的活動或營隊,讓自己...
醫藥衛生學群

在聆聽和表達中 找到完美平衡點 – 專訪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畢業學姊/宜蘭縣壯圍鄉衛生所早療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 張雅雯

如果不是自己或身邊有人出現語言表達障礙,語言治療師這個職業對大多數人來說,顯得相當陌生。對照大學科系招生人數,就會發現一般人對這個職業的陌生其來有自,這真的是個極少人從事的專業醫護工作,就讓語言治療師張雅雯為大家揭開這個工作的朦朧面紗。 書要念  朋友也要交 張雅雯高中就讀宜蘭高中裡唯一的女生班,同學之間的相互支持對她安然度過終日上課、補習、念書、考試的無限循環,產生極大的安定身心功能。張雅雯笑著說,書要認真念,但朋友還是要交,考大學之路,一個人太孤單,一群人一起努力,可以讓你走的更遠。高中的張雅雯對未來要念的科系,完全沒有頭緒,因為她沒有明顯的強項學科和嗜好,再加上學測沒考好,她只能在指考後透過成績落點尋找未來的方向。 從人力需求找方向 此時,指點迷津的一位復健科醫師前輩出現,他告訴張雅雯,中山醫學大學有一個全台唯一的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在市場亟需專業人才的前提下,畢業後的工作肯定不成問題。同時,張雅雯檢視自己的性格特質與喜好,她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傾聽,整天面對機器,應該會感覺無聊。考量後她便大膽接受前輩的建議,以高於該學系甚多的錄取分數,選擇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就讀,還在第一年領到獎學金,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仍很慶幸自己當年正確的選擇。 四年紮實的學習,讓張雅雯畢業後順利取得語言治療師執照,回想大學前三年就照著學校規劃的學科按部就班學習,到了大四上學期,張雅雯去實習,將理論運用在實務上,就更確定自己前三年的學習沒有白費,自己也很喜歡這份與人接觸的工作。語言治療師工作上接觸到的人年齡層從幼兒、老人或是因中風、疾病等因素而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有,透過專業治療,這些有各自不同原因產生障礙的人,表達能力逐漸改善,讓她享受到直接的工作成就感,也非常能肯定自己工作的價值。直到現在已從事這份工作將近十年,她仍然樂在其中。 張雅雯想告...
保持好奇心  來場人生大探險 – 專訪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畢業李宗翰學長/恩戴適股份有限公司門市驗光師
醫藥衛生學群

保持好奇心  來場人生大探險 – 專訪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畢業李宗翰學長/恩戴適股份有限公司門市驗光師

高中時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想像和規劃,不表示未來不會轉角遇見情投意合的工作和生活;為自己設好底線,人生或許不求頂尖,但絕對可以自在歡喜,充實美好。今天的最佳男主角李宗翰,便是絕佳範例。 李宗翰高中時期,除了上課,補習,其他的時間用來參加熱舞社、國術社,和打電動。母親不希望他總是宅家打電動,還拉著他一起參加救國團中橫健行隊。好動的他,畢業多年後,重遊中橫,竟意外加入了服務的行列、當上了中橫健行隊復隊後的營隊領隊,果真人生處處有驚喜! 李宗翰說,自己是個好動的人,高中時期只為自己設下「考試成績維持在中間」的底線,不求名列前茅,但要求自己一定要能考上喊得出名號的大學。在這個大前提下,李宗翰考試時發揮實力,考出了比學校模擬考更好的成績,通過經由老師和姊姊協助製作的審查資料及口試之後,順利進入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李宗翰依據成績落點,原本考慮護理系或呼吸治療系,並沒有留意到視光系,因為當時視光學系才剛開始招生,沒有學長姊可以詢問,後來聽朋友提到視光學系,想到自己樂於助人的天性,或許是個不錯的選項,便決定試試。口試時李宗翰主動詢問老師視力方面的問題,獲得老師的肯定,順利進入視光學系。李宗翰發現,老師通常希望招進來有學習動機、能靈活思考的學生,建議學弟妹們千萬不要死背答案,這樣可能反而讓自己少了彈性和展現創意的機會。 呼應本性  勇於嘗試 因為天性樂觀、也喜歡順手助人,李宗翰本就傾向尋找未來能與人有互動的學科就讀,視光系裡的視光學讓他獲益良多,到現在的驗光師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念起來相對有難度的「眼鏡光學」課程,當時雖然念時辛苦,但讓他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在學校除了念書,李宗翰也參加排球校隊,拓展了人際關係,也讓生活更豐富。李宗翰建議高中學弟妹們,不論是拚讀書的高中時期、或上了大學之後,都應該多花時間在有興趣的事情上,只要不違法,多方嘗試既能豐...
用科學力+溝通力,探索人腦奧秘 – 專訪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教授楊智傑
醫藥衛生學群

用科學力+溝通力,探索人腦奧秘 – 專訪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教授楊智傑

研究腦部病變,竟可以突破諾貝爾難題!過往,人腦雖然每個區域都互相關聯,但僅能透過腦波儀等技術搜集各區訊號,無法確認是哪個區域訊號異常、造成精神疾病。 時任陽明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也同為美國哈佛大學講師的楊智傑,卻以「數學公式」,釐清了各腦區之間的因果關係,成功找出造成精神疾病的區域。 揚名國際的成就,展現出腦科學領域中「科學研究」與「數據分析」的重要性。這份特質,在楊智傑的經驗中,正是扎根腦科學領域的技術基底。 這份能力該怎麼培養呢?著眼高中階段,楊智傑認為,十幾歲正是探索興趣、職志萌芽的階段,廣泛的涉獵知識,尤其是紮穩生物、物理、數學這幾個科目的根基,是培養科學研究精神的首要之務。 而數據分析方面,「資訊處理能力」尤其重要。楊智傑說明,所謂的資訊處理,不僅僅只是懂得「上網谷歌一下」就好。重要的是有能力分析圖表、判讀數據,甚至可以透過寫程式來幫自己解決問題,才算是掌握了「資訊處理的能力」。 從玩遊戲練就「寫程式」特長 他以自身經驗作為例子,「我是跟著電腦的進化一起成長的,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玩電腦,玩出興趣,開始學怎麼自己寫遊戲,」這個從興趣萌芽的技能,一路走相伴,竟慢慢成為超級神隊友,就像多啦A夢的百寶袋,隨時可以為自己好奇的問題,量身打造出好用的科學工具。楊智傑學術生涯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透過這樣的能力,成功預測心律不整,讓心臟科的疾病診斷更加精確。如果說「科學研究」與「數據分析」是在腦科學界過關斬將的硬裝備,對楊智傑來說,擁有「造福人類」的心,就是腦科學研究的軟實力。 這關係到楊智傑的另一個身份——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他解釋,醫界大部分的臨床科別,都需要與病患溝通,也有賴團隊合作,因此如果有志往醫學發展,是不是願意和人接觸、有沒有足夠的抗壓性,是需要誠實自問的特質。 針對學習歷程檔案,楊智傑建議,撰寫時...
當醫生,不僅是你想像的那樣 – 專訪牙醫博士高文愷(上)
醫藥衛生學群

當醫生,不僅是你想像的那樣 – 專訪牙醫博士高文愷(上)

過去,社會對於「醫生」一直懷抱很高的期待,高收入、高社經地位常常是人們對於醫生這個職務的第一印象。「不過,當代的醫療產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現任美國常春藤賓州大學客座助理教授、陽明大學助理教授的高文愷牙醫博士直言:「我們同業之間就常在自嘲,現在想賺錢『第一賣冰,第二告醫生』。這當然是玩笑話,不過我要認真提醒有志從醫的學弟妹,想當醫生,確實光有美好嚮往是不夠的。」 醫療工作表面深受眾人崇敬,實則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專業與抗壓力的挑戰,每一個來到面前的病人,都是醫者肩上的重責大任。關鍵時刻,光下錯一個診斷,也許就是生死交關。面對無論多高的薪水、多強的權勢都難以衡量的生命之重,擁有一顆「醫者的仁心」,才能真正走得長遠,捱過接踵而來的不同考驗。 在挫折面前,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高文愷過去曾擔任美國常春藤賓州大學牙周病與人工植牙科主任,亦是賓州大學齒列矯正與牙周病雙專科醫師入學審核面試官。他回顧自己一路從陽明醫學大學取得牙醫資格,並至美國賓州大學攻讀碩、博士的歷程,以一句話總結撐過這段磨練的關鍵心法:「面對自己,永不放棄。」 這裡的不放棄,指的不僅是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或外界的期望,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在當代的學制之下,要進入醫學院,得面對很激烈的升學壓力,但成為醫師之後,能不能讓病人感受到關懷、對症下藥的給予診治,遠比國、高中時一張考壞的考卷重要多了。所以永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表現,就認定自己沒有資格完成夢想。」高文愷溫柔地說。 這份勇於面對挑戰的韌性,對於醫術的養成也非常重要。因為不怕挫折,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未來,如何結合新興科技、善用醫材,讓病人可以在更安全、快速、舒適的狀況下獲得治療,是重要的著力點。高文愷自己就因為在植牙上遇到困難,投入特殊器械的研發,因此獲得了美國人工植牙設計專利,更參與許多先進人工植牙學術論文發表。教科書...
當醫生前,先當一個有熱忱的人- 專訪牙醫博士高文愷(下)
醫藥衛生學群

當醫生前,先當一個有熱忱的人- 專訪牙醫博士高文愷(下)

高文愷回憶,學醫最難熬的階段,就是進入醫學院時期,要把龐大的醫學知識濃縮在短短七年之內全數汲取,內化。不只要在繁重的考試中不斷自我檢視,還要時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實際進入醫院以後,實際接觸病人,過往在書本上所習得的知識,如今要能妥善應用在眼前的人身上,一但下錯診斷,影響極其深遠。「這需要非常嚴謹的心思。擔任住院醫師的過程,我學會對這份職業慎重以待」。 住院醫師是相當辛苦的位置,雖然身為醫生,但得向主治醫師負責,又得第一線面對病人,不論是對患者的掌握,對疾病的控制,都得了然於心。 走過這兩個階段,長達近十年的刻苦養成,才終於算「學成出師」,成為主治醫師。此後面對的挑戰,就不僅僅只是專業能力了,而是作為醫生,如何服務社會、也在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不因為長時間處於醫病關係下而失去了自己,時時保有人與人間的溫暖連結。 熱愛生活的人,也能珍惜生命 所以,書寫「學習歷程」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出發前的錦囊,就像一張寫給未來自己的明信片。也許十年、或者二十年後回頭再看,當時決心從醫的那個十幾歲的自己,是怎樣渴望著以醫生的身份服務世界?在邁向習醫之路的此時此刻,又是如何認識自己、享受生活? 作為賓州大學齒列矯正與牙周病雙專科醫師入學審核面試官,高文愷見過許許多多眼神發光、準備好要踏入醫界的孩子。審核的資料中,學科表現往往只是最初的門檻,運動、藝術等個人興趣的展現,反而常令人眼睛一亮。「審核時,我們會從運動、音樂這些看似日常興趣的歷程之中,判斷申請者能不能持之以恆?有沒有領袖特質?」 高文愷說明,繪畫、音樂、踢足球或打籃球,乍看之下好像與學醫無關,但學醫之路,其實需要多元能力。以牙醫來說,在牙齒的修復上要能完好、自然,就很需要手的靈巧度,也十分有賴美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學習的熱忱,和為了升學而去醫院當義工是截然不同的表現。」...
後AI世代下的醫學之路—人文、跨域、創新與終身學習之能力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建宇副教授
醫藥衛生學群

後AI世代下的醫學之路—人文、跨域、創新與終身學習之能力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建宇副教授

未來十年,AI即將全面主導醫療診斷與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建宇副教授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這個趨勢。年輕學子若嚮往從醫之路,面對AI時代,該培養何種能力,方能勝任此一全新的典範轉移?陳副教授也從四個面向的能力,說明醫學系的選材策略與教育理念。 第一個能力是「人文力」,人之異於機器,最大的差異在於具有人文思考與關懷的能力,能夠反思、並建立價值體系,能同理、關懷、具備因人而異的照護能力。同時對各類社會議題持續關注、觀察並洞悉其中原委,落實人文價值,終能做出異於機械式診斷,更貼近人需要的、有效的醫療方案。因此未來醫學院需要的學生,將不再只限於自然學科的專長,人文力將愈來愈重要。 第二個能力是「跨域」的能力,除了醫科生本科的生物學相關領域之外,舉凡經濟、心理、文化甚至宗教,未來的醫師都需有深刻的學習、體悟,不只能精準面對疾病,更要能透過共享決策的模式,精準了解人性並提供醫療計畫。人當然可以超越AI解決單一問題的能力,畢竟科技的產生及運用始於人的需求,具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方能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不被AI取代。 第三個是「創新」的能力,陳建宇副教授期待未來進入醫學院的學生應該不只在框架內學習,更要有跳脫框架的能力,現代社會不論疾病或社會問題都不斷突變,過去的解決方案面對新病毒、新問題未必能有效解決現在的問題,針對未被解決的問題找出解決之道,將是未來的醫科生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顯然具有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觀察、想像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益形重要。 第四個是「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必須具有堅定的學習動機,對新知與未知有所渴求,並能善用科技尋找事半功倍的方法和助力,建立閱讀及知識探索的習慣,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唯有不停止學習的腳步,才能安心迎向充滿未知挑戰的世界,學習不只是學生的事,更是一輩子的事,對於將以醫師為終生職志的醫科生更應將學習視為日常。 陳建宇教授:...
幸福在實踐裡的醫學人文教育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唐功培副教授
醫藥衛生學群

幸福在實踐裡的醫學人文教育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唐功培副教授

人吃五穀雜糧,自然的生老病死歷程,讓人一生很難不和醫生打交道,某種程度上醫師常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但醫生也是凡人,面對生老病死,醫師除了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醫學知識,更需要擁有人道關懷、視病如親的胸襟,可以想見醫師工作的專業與困難。你真的了解醫師的養成和工作真實面嗎?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教育暨人文學科唐功培副教授為我們說明。 習醫、從醫,實為一生志業 唐功培副教授指出,醫師工作算是一種志業,習醫之道是一條漫長的過程。在台灣,醫師是學校成績最優秀學生的代表職業,醫師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從醫學院要念六年,還需要經過一般醫學訓練計畫、住院醫師的訓練、還要通過多次專業考試才能正式取得醫師資格可見一斑,醫師的養成前後總共約需花超過10年的時間,如果選錯了要轉換人生跑道,時間成本相當高。 大多數人對醫師工作有著多金、備受尊重的想像,但唐功培老師卻認為,每天面對身體心理的高壓臨床工作的現實,是對人性的高度考驗,如同北醫校訓所說,學好做人方做醫,如果沒有服務和救助的熱誠,以目前的醫療環境,醫師工作的辛苦恐怕超過很多人的想像。對於想念醫學院的同學來說,首先必須認知的是,醫學院的專業課程不簡單,嚴格說起來並沒有真正念完的一天,隨著新疾病發生,醫療方式也需不斷更新,若沒有持續學習的習慣和準備,恐怕會在執業中倍感辛苦。 莫忘從醫初衷是助人解決病痛,學習在實踐中感受幸福 工作份量和時間都相當重,還要有好體力和源源不絕的熱情和動力,在當今台灣環境條件下,醫師薪水應該不是唯一激勵你的動力才行。唐功培老師特別提到,確定自己初衷或許才是持續向前的解答。醫師的工作是幫助人解決病痛的難題,讓生活品質延續,使人幸福健康,而要讓旁人感覺幸福,自己得要先了解幸福的感覺。對高中同學來說,念書多半是生活的主軸,唐老師建議同學們不妨利用時間多做些和旁人有互動、或是能讓自己和旁人...
結合科技的醫護新課程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三)
醫藥衛生學群

結合科技的醫護新課程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三)

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希望隨時代與產業的變動而跟進部署,108新課綱的核心在「適性揚才」,並且以推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及多元能力來接軌大學教育及未來人才的養成。而在學的高中生除了學業成績,是否擁有足夠的能力,適應部分大學前瞻性的特色課程規劃呢?曾任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現任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特聘教授劉影梅就指出,「三合一、5P、三新領域整合」是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的特色,也是強調臨床能力醫學大學的趨勢。 全台獨有三合一:大學碩士博士都強調具備照護人生經歷的臨床能力 劉教授向我們說明,陽明護理學院的創新課程設計是完整的「三合一」,這指的是從大學到碩士、博士課程,都同步強調「臨床能力」與「人生歷程」。除了學士班的基礎理論課程,碩士班還開設專科護理課程,博士班則有DNT (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 ),博士生在修習課程三年後,除了完成學術專業、還累積許多臨床經歷,這是全台第一個這樣的學位。換言之,陽明護理學院強調的是「人生經歷」的「全面照護」,從出生、幼兒、兒童、青少年、婦女、成人、心理衛生、群體、老人、長期照護等不同面向,教導學生擁有全方位的臨床能力。 劉教授進一步補充,一向強調問題解決與實戰能力的陽明護理學院,以「5P」為特色課程設計。不只實踐「問題導向的學習」,而且也強調人的歷程性,從評估、介入計畫、評執有完整流程的學習。學校也將提供很多專案給學生學習,在學期中實際執行計劃,再以專題寫作等方式結案,讓學生有發表和紀錄成果的機會。終極目標是讓大學部的學生也都能學習到「5P」的內涵與能力。 人文實證、科技與人性、創意創新創業,三領域的全新整合 劉教授說,陽明護理學院提供很多人文相關例如心理學、社會學等實證性的課程,學生不只學到研究方法,更學會如何整理現有的知識應用在臨床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2月後,陽明大學將與交...
談醫學護理學院的多元能力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二)
醫藥衛生學群

談醫學護理學院的多元能力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二)

醫護相關科系既具備專業、又有證照的加持,在大學畢業後大多可以找到穩定的工作,一直是莘莘學子爭相申請進入的熱門科系。然而,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最適合進入這個領域呢?曾任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現任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特聘教授劉影梅,依據多年來的觀察指出,醫學護理領域學生最好具備「四項多元能力+三種個人特質」。 醫護領域學生應具備的四種多元能力與三種個人特質 劉教授認為,對醫護領域有興趣的學生,最好培養自己具備「助人能力、說服推廣、領導協調、科學能力」四種多元能力。她進一步說明:「學習護理的首先條件,是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助人能力』,實現助人夢想的前提,是需要有『說服和推廣』的能力,讓人認識與信任你的專業。我們期待醫護學院的學生能培育成領導人,所以學生的『領導和協調』的能力也必需熟練。最後需要的多元能力是『科學能力』,因為醫護學院是不斷創造新知的領域,因此學生需具備強大的科學研究和學習能力。」劉教授進一步補充,醫護學院的師長也會特別強調及注重學生的三種個人特質:「感受力、親和力、變通力」。因為「感受力」在於你能不能感受到別人的需求?「親和力」在於你能不能很親切地把你的能力轉達到病人身上,讓對方能夠得到療癒?而每一個病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你有沒有良好的「變通力則定調了你能否勝任醫護專業。 學生在高中階段應花時間探索自我 劉影梅教授建議,高中時代除了學業成績之外,還應該花時間精力在三方面:探索自我、發展興趣、強健體魄。「高中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階段,同學們應該趁這個時候,慢慢了解自己的性向。『探索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部提出的高中學習歷程和108課綱為學校、家長、孩子,點出了許多多元能力與特質。然而,孩子要怎麼發掘自己的特質和能力呢?除了上教育部網站了解之外,孩子們還要去做一些實踐,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適合。」孩子應多參加「服務性社團」,看看自己是否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