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學群

醫護與科技產學合作蔚為趨勢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一)
醫藥衛生學群

醫護與科技產學合作蔚為趨勢 – 專訪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一)

在這個資訊與服務快速的時代,大學已經不再只是專門傳授專業知識的學府,更作為學術與產業結合的第一線。「跨領域合作」已成為新世代人才必備的能力。若高中生有興趣申請醫護學院、未來從事醫護工作,建議在申請相關校系的面試時,除了回答對傳統醫護產業的期望,不妨多了解醫護大學現在正在執行的新研究推廣計畫,跟上時代趨勢。 曾任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現任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特聘教授劉影梅,特別跟我們分享近期進行的幾項研究與推廣計畫。這些新計畫的目標,都是培育出新時代的跨領域人才,也是未來醫護人才的參考指標。 「陽明與交大」,為醫護結合科技的跨領域發展設立新指標 劉教授說,陽明大學成立之初,以「訓練偏鄉離島特殊人才」為目標之一,這是陽明大學師生的光榮與責任。因此,在討論跟交大合併的時候,就順勢成立「智慧偏鄉醫療中心I-Heart」,希望帶領學生到偏鄉做學習。學生在偏鄉醫療中心可以學習到更實務面的知識,同時還能去做文化探索,發現文化差異下的不同需求,進而培養敏感度。此外,計畫中像是邀請南澳地區的小學生到陽明大學來參與醫學營,或帶著交大和南港高中的學生到偏鄉部落裡去做科技領先營,帶孩子們學寫程式語言,都是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們延伸與落實長期照護的觀念與做法。 另外,劉教授也提到手邊有另一項醫護結合科技的研究推廣計畫在進行,是陽明與交大建立的「smart light智慧光照實驗室」。有別於以往提供安眠藥給失眠的病患,研發的特殊光罩能減少失眠,增加總睡眠時數。這也同時說明了醫護領域學校端對未來學生的訓練與期待:除了要有助人的胸懷,以及健康、醫學知識能力之外,還有「科技整合」能力。 高中生應多關心產學合作趨勢 劉教授說,以上幾個活動計畫,都是幫助大學、國高、中甚至小學生,透過不同個案,發展出文化敏感度、提升護理健康需求敏銳度,並且發展新興科技和整合照護,這也是陽明護理學院...
藥師應溫暖有愛 樂在分享和助人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王莉萱副教授
醫藥衛生學群

藥師應溫暖有愛 樂在分享和助人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王莉萱副教授

因新冠疫情的防疫需求推出的口罩實名制購買方式,讓台灣的藥師成為防疫第一線人員,讓許多原本對藥師工作完全無感的人,突然深刻體會藥師工作的真實面。藥師一直是醫療系統內的幕後英雄,不像醫師和護理人員會直接接觸到看診民眾,但專業的藥師卻是醫療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要角,我們訪問了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臨床藥學學科王莉萱副教授,為大家說明想成為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的學生、甚至未來從事藥事工作,應該具備的特質。 藥學課程規劃細膩,醫與藥各有專業 王莉萱老師說明,2000年時,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升格為藥學院,與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並列為五大學院。目前北醫藥學系有四年制藥學組和六年制臨床藥學組兩個學系,臨床藥學組特別規劃有一年的臨床實習課程,可讓同學們有更紮實的臨床學習機會。對於高中生想考醫學院醫學系的同學而言,藥學系常常成為他們的第二選項。王老師常希望同學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興趣,選擇最適合自己志趣的學系,因為她認為「醫師」這個行業其不只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志業」。因此了解自己的志趣才能在工作時享受助人和成就自我的快樂。 藥物研究有其專業性,未來從事藥師工作則注重表達 藥師的工作在醫療系統內是協助醫師精準用藥,在一般藥局則需協助民眾在生活中選擇用藥,王老師認為有熱血助人的心和使命感非常重要。在醫院內因為用藥常有跨科需求,專科醫師對於非本科的每一種藥物未必如藥師般專精,所以常會需要藥師的建議,所以如果你樂在藥物研究,藥學系相較於醫學系可能更適合你。王老師指出對於在藥局工作的藥師來說,熱情和表達能力則更顯重要。藥局面對民眾各類需求,需要極有耐性和專業卻清晰的說明,才能獲得信任並提供專業服務。所以在口試時,藥學系對於同學們的表達能力十分重視,所以若你天生有副熱心腸,加上喜歡講話分享和助人,藥師的工作應該能讓你很有成就感。 藥學領域漸趨...
跨域同理、體驗思考、超越框架,創造無可取代的你!-專訪臺北醫學大學侯文萱教授醫師
醫藥衛生學群

跨域同理、體驗思考、超越框架,創造無可取代的你!-專訪臺北醫學大學侯文萱教授醫師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精神,「不只看重學科成績,更看重各類素養能力」,這也正是醫學領域一直以來的選才方向。這次我們邀請任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侯文萱醫師,來分享校系選才時更看重學生們的哪些多元能力特質?如何透過生活,學習反思,轉化為自己生命歷程中成長茁壯的養分? 從團體面試,觀察醫學相關多元能力特質 「關懷同理、跨域合作、服務學習,是北醫看重醫藥學群學生們的多元能力特質。」侯教授說道:「學系會透過團體面試,測試學生們對社會時事的連結度、團隊合作的態度、問題解決的實務能力。」「我們會先讓3~4位同學正式面試前在另一個空間認識分組同伴,面試官從旁觀察他們如何在短時間內自我介紹、破冰認識對方的討論態度和表達能力,用20~30分鐘,討論一些醫學倫理兩難的情境面試問題,例如:醫療時事、社會事件、地方創投、長照政策…等。再回到面試官前統整匯報,藉以看見學生在跨領域的合作分工、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對答口條等的能力特質。」 醫藥衛生專業也走入跨領域 侯教授以自身跨領域的學經歷分享,從醫學系到公衛研究所博士,同時在長期照護、實證醫學、復健醫學、老年醫學、全球衛生與高齡健康管理等多專業中執業,更利用工作之餘的幾年暑假期間,遠赴美國取得專為醫學大學臨床醫師設計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在這些醫藥衛生跨域的專業,「生活中的觀察體驗與人文反思」是支持她持續臨床、教學和研究的養分。「我很喜歡看見一類組、三類組的跨領域學生來甄試,喜歡聽他們以不同的思維和角度切入事件。」從主觀角度理解事件還不夠,更要有自身的反省思考與同理回饋的機會。「在老化或失能體驗的課程中,我們提供道具,比如身體負重、戴耳塞、戴眼鏡、拄拐杖、坐輪椅、穿尿布等,讓同學體驗老年、中風...
誠實面對自己,你為了什麼而學習?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下)
醫藥衛生學群

誠實面對自己,你為了什麼而學習?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下)

今年,連加恩返台,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過去,他雖然長期在醫界服務,疫苗研發卻是相對陌生的領域。面對橫掃全球的嚴峻疫情,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嚴格要求自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變成專家」。 怎麼做呢?就是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先去「接觸專家」。他上網看頂尖研究者的演講,看一遍不夠,還錄下來,聽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聽得更仔細,確認自己沒有漏掉任何重點。等遇到相同領域的人,再把演講中的重點用自己的話歸納一次,和對方討論,確保自己完全吸收。 連加恩曾以公共衛生顧問的身份,受邀至美國曼徹斯特市政府提供專業意見。 (照片提供:連加恩) 回顧自己攻讀哈佛博士的歷程,連加恩一邊在公衛學院修課,一邊投入MIT商學院修習過去陌生的創投策略,「人生走過一半,我的學習已經不是為了升學或工作,而是希望自己能更全面的了解這個世界。」 他說:「在商學院,做一個上市上櫃的分析,最少都是一億美金,但回到街上,我已經住在美國相對優渥的街區,卻還是有好多好多孩子沒有家⋯⋯,這樣的落差促使我思考,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學習?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連加恩觀察,即使在哈佛,篩選入學資格,最重要的也是這份初衷。雖然去養老院服務、去實驗室幫忙,也許乍看之下都是「有用的資歷」,但真正加分的始終是「做這些事背後的故事」。「我寧可看見一個孩子上個暑假去實驗室,下個寒假去辦藝文展覽,雖然科學和藝術看起來毫不相干,但當我問起他到底想當科學家還是藝術家時,他會很誠懇、很誠懇的告訴我,我不知道,但我很願意都試試看。嘗試過後,他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甚至,意外發現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連結。那就是屬於這個孩子最獨特、最珍貴的地方。」連加恩感性地說。 勇敢探索,上天的禮物就在其中 他自己是台北長大的小孩,求學時期,對「世界」的概念很模糊,跟著教會全台跑,每一次的偏鄉服務,都一點一點建構起他對這塊土...
走入世界,我才真正懂得運用知識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中)
醫藥衛生學群

走入世界,我才真正懂得運用知識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中)

在自學的路上,奠定深厚的知識基礎,就像是種子發芽時,深深扎根於土壤。但要想開花,還需要戶外的水分和陽光。 簡單的說,有了專注,還要「實戰」。這是連加恩對自主學習的第二層體會。 「沒有什麼比實際生活更能讓人學會怎麼運用知識了,去服務、去實習、去體驗,會讓你的知識從課本裡面走出來,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他舉自己在哈佛修課的經驗當例子,當時除了公衛學院的課程,他也到甘迺迪政府學院,其中一門課,要求他們為無家可歸的人擬定公共政策,短短三個月要如同市政顧問,對議題提出具體的建議。 「取得資訊不是問題,但我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變成專家?我就去街頭,和遊民說說話。他們有些睡在紙板,有些窩在帳篷,有時身邊還有吸毒用的針筒。回來以後,我發現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閱讀紙本資料時完全不同了。」 (圖為連加恩博士在108年6月應台灣大學邀請,在畢業典禮發表演講,分享個人學習經歷。照片提供:連加恩) 和專家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 先抓問題,再找解答。而問題就在生活之中。網路時代,光Google資料就有何其多,終其一生是讀不完的。但一生之中,好好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就夠有價值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怎麼快速掌握重點?如何讓自己不斷進步?連加恩的答案是「和專家學」。這是他對自主學習的第三層體會。 想辦法和該領域的人一起工作,問他們這個領域最關鍵的概念有哪些?現階段面臨哪些瓶頸?又有哪些重大突破?這三個問題,就是精熟一個領域的三大樑柱。透過和專家對話,迅速掌握核心知識。後續所做的,則是透過研究、探索,不斷累積,把更細節的內容補足。 「如果你在學校,不知道怎麼接觸到這些所謂的『專家』,聽演講是很有用的方法。一場兩小時的演講,就是專家十年功力的濃縮精華。帶著問題去問他們,和他們對話,讓專家幫你讀書。」連加恩笑著說。 繼續閱讀下一篇:誠實面對自己,你為了什...
是學習帶我看見更廣大的世界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上)
醫藥衛生學群

是學習帶我看見更廣大的世界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上)

20年了。連加恩再一次從學校畢業了。這一次,他取得的是哈佛公共衛生的博士學位。2001年,那個剛畢業就加入「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的小伙子,曾飛過了大半個地球,寫下「台灣醫生到非洲」的故事。 身處在識字率不到七成的非洲布吉納法索,他在烈日下鑿深井、蓋學校,照顧失親、失學的孩子,也讓三千多位居民有乾淨的飲水可用。這段經歷,後來成為電視劇《45度C天空下》,而「去非洲撿垃圾換舊衣的醫師」也幾乎成為連加恩的代名詞。 圖為連加恩(左一)與太太在西非協助籌建的第一座孤兒院落成時,與當地工作人員及院童合影留念。 照片提供:連加恩) 今年八月,他回到台灣,投入COVID-19的防疫戰線。逆著大眾潮流走,致力改變那些「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甚至,他在百忙之中重返校園,選擇攻讀博士學位,不只投入公共衛生領域的進修,還跨域商學院,讀財經、學創投。 究竟他是怎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學習」對連加恩來說,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作為「四個孩子的爸」,看著現行的升學體制,他娓娓道來自己一路的體會,也分享自主學習最重要的三件事。 專注力,是學習最有價值的投資 第一是專注。「就找一件你喜歡的事,狠狠鑽研個十天八天。」連加恩笑說,像自己就有個「無聊」的嗜好:很愛背單字。「一般人覺得枯燥,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很耐煩。一本厚字典,我可以坐在那裡從第一頁背到最後一頁。」 在西非布吉納法索服役時期,當地垃圾滿街,婦女得走六到十小時的漫漫長路去取水,他要看病得用法語,溝通困難、又沒資源,他就隨身攜帶一本小冊子,平日工作,一遇到不會的字,就立刻記到小冊子上。晚上回家,再一個一個查字典。「那時,我常常半夜一兩點從沙發上驚醒,發現自己手上還抱著字典⋯⋯,有超過八個月的時間,我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那八個月的發憤自學,說起來苦,如今回頭,卻是對連加恩來說最有價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