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前,先當一個有熱忱的人- 專訪牙醫博士高文愷(下)

高文愷回憶,學醫最難熬的階段,就是進入醫學院時期,要把龐大的醫學知識濃縮在短短七年之內全數汲取,內化。不只要在繁重的考試中不斷自我檢視,還要時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實際進入醫院以後,實際接觸病人,過往在書本上所習得的知識,如今要能妥善應用在眼前的人身上,一但下錯診斷,影響極其深遠。「這需要非常嚴謹的心思。擔任住院醫師的過程,我學會對這份職業慎重以待」。

住院醫師是相當辛苦的位置,雖然身為醫生,但得向主治醫師負責,又得第一線面對病人,不論是對患者的掌握,對疾病的控制,都得了然於心。

走過這兩個階段,長達近十年的刻苦養成,才終於算「學成出師」,成為主治醫師。此後面對的挑戰,就不僅僅只是專業能力了,而是作為醫生,如何服務社會、也在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不因為長時間處於醫病關係下而失去了自己,時時保有人與人間的溫暖連結。

熱愛生活的人,也能珍惜生命

所以,書寫「學習歷程」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出發前的錦囊,就像一張寫給未來自己的明信片。也許十年、或者二十年後回頭再看,當時決心從醫的那個十幾歲的自己,是怎樣渴望著以醫生的身份服務世界?在邁向習醫之路的此時此刻,又是如何認識自己、享受生活?

作為賓州大學齒列矯正與牙周病雙專科醫師入學審核面試官,高文愷見過許許多多眼神發光、準備好要踏入醫界的孩子。審核的資料中,學科表現往往只是最初的門檻,運動、藝術等個人興趣的展現,反而常令人眼睛一亮。「審核時,我們會從運動、音樂這些看似日常興趣的歷程之中,判斷申請者能不能持之以恆?有沒有領袖特質?」

高文愷說明,繪畫、音樂、踢足球或打籃球,乍看之下好像與學醫無關,但學醫之路,其實需要多元能力。以牙醫來說,在牙齒的修復上要能完好、自然,就很需要手的靈巧度,也十分有賴美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學習的熱忱,和為了升學而去醫院當義工是截然不同的表現。」

要當一個好醫生前,先做一個好人。好好生活,把腳步放慢一些,也許為自己做一頓飯,也許安排一場環島旅行。獨力安排食宿,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在其中;去海邊走走,去山上看看,享受形形色色不同的風景,向世界學習的熱忱不言可喻;而在與人連結的過程中,體會醫生與病人互動的本質,那麼,成為醫生這件事,就不會只是一個「用來向大人交代志願」而已。

這些探索,才能真正帶你越走越遠。最後,不管當不當醫生,學習歷程檔案,都會成為一本青春的冒險手記,你需要做的,只是寫下來而已。

那麼,就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在夢想面前,什麼是屬於你,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呢?

高文愷醫師:「要當一個好醫生前,先做一個好人。不管當不當醫生,學習歷程檔案,都會成為一本青春的冒險手記,你需要做的,只是寫下來而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