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實踐裡的醫學人文教育 –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唐功培副教授

人吃五穀雜糧,自然的生老病死歷程,讓人一生很難不和醫生打交道,某種程度上醫師常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但醫生也是凡人,面對生老病死,醫師除了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醫學知識,更需要擁有人道關懷、視病如親的胸襟,可以想見醫師工作的專業與困難。你真的了解醫師的養成和工作真實面嗎?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教育暨人文學科唐功培副教授為我們說明。

習醫、從醫,實為一生志業

唐功培副教授指出,醫師工作算是一種志業,習醫之道是一條漫長的過程。在台灣,醫師是學校成績最優秀學生的代表職業,醫師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從醫學院要念六年,還需要經過一般醫學訓練計畫、住院醫師的訓練、還要通過多次專業考試才能正式取得醫師資格可見一斑,醫師的養成前後總共約需花超過10年的時間,如果選錯了要轉換人生跑道,時間成本相當高。

大多數人對醫師工作有著多金、備受尊重的想像,但唐功培老師卻認為,每天面對身體心理的高壓臨床工作的現實,是對人性的高度考驗,如同北醫校訓所說,學好做人方做醫,如果沒有服務和救助的熱誠,以目前的醫療環境,醫師工作的辛苦恐怕超過很多人的想像。對於想念醫學院的同學來說,首先必須認知的是,醫學院的專業課程不簡單,嚴格說起來並沒有真正念完的一天,隨著新疾病發生,醫療方式也需不斷更新,若沒有持續學習的習慣和準備,恐怕會在執業中倍感辛苦。

莫忘從醫初衷是助人解決病痛,學習在實踐中感受幸福

工作份量和時間都相當重,還要有好體力和源源不絕的熱情和動力,在當今台灣環境條件下,醫師薪水應該不是唯一激勵你的動力才行。唐功培老師特別提到,確定自己初衷或許才是持續向前的解答。醫師的工作是幫助人解決病痛的難題,讓生活品質延續,使人幸福健康,而要讓旁人感覺幸福,自己得要先了解幸福的感覺。對高中同學來說,念書多半是生活的主軸,唐老師建議同學們不妨利用時間多做些和旁人有互動、或是能讓自己和旁人感覺幸福的事。找到自己真心愛做的事,也會讓自己由心裡產生幸福感,感受樂在其中、活在當下,也可以找機會多和父母聊聊,了解自己應該、想要和可以做的事。

唐功培老師特別提到王浩威醫師提出的晚熟世代的觀點,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變遷迅速,很難讓年輕人等自己覺得準備好,才出來面對這個世界。其實年輕人面對這個世界能做的事就是出發,開始去嘗試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只要開始,就有機會抵達目的地。試著去找自己能夠、想要且應該的事情去實踐,讓幸福感帶領你向前行。

台北醫學大學唐功培副教授:「醫學院的專業課程不簡單,嚴格說起來並沒有真正念完的一天,隨著新疾病發生,醫療方式也需不斷更新,需要用一生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