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學群

用好奇與彈性的筆觸,繪製出專屬於你的職涯藍圖- 專訪秀朗國小英語科任羅君典老師
文史哲學群

用好奇與彈性的筆觸,繪製出專屬於你的職涯藍圖- 專訪秀朗國小英語科任羅君典老師

秀朗國小英語科任教師羅君典老師,畢業於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在進入英文系以後,我發現英文系的出路滿廣的,不管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語言學、戲劇、翻譯、商用英文或是教學,都有多元的涯發展機會。」羅老師分享:「我有些同學現在在外商公司上班,因為英文基礎很好,轉去念跨領域的廣告、MBA或其他的研究所,也會比其他領域的學生輕鬆很多。」 大學畢業後,羅老師白天在公立學校擔任外聘老師,晚上在佳音英語補習班兼課。「我漸漸發現了自己對於英語教學的熱忱,便考進了國北教大兒童英語教學所。」羅君典老師說道:「研究所畢業後,我成為了雙語實驗班的導師,雙語實驗小學比較不同的是,國語科是由科任老師進來上課。身為導師的我,要和外師合作教授英文科和數學科。」在雙語實驗班教了四年以後,羅老師就考上了公立的國小的正職老師。 「除了英語教學的工作以外,唱歌一直是我很大的興趣。」羅老師分享:「歌唱不至於成為我的夢想,因為我認為我的條件沒有好到可以成為歌手,但是我覺得其實不管是做什麼樣的職業,你都能繼續保有你的興趣。」羅老師提到,當老師的優點是可以很早下班,晚上有很充裕的時間去教會練團,以至於可以長久保留在歌唱方面的興趣。 「很多人會很鑽牛角尖地覺得,一定要往自己的興趣去鑽,把興趣當作職業,但是其實人可以是很有彈性的。」羅老師補充分享:「教書對我來講是輕鬆的,但不是我最初的興趣。在我教書第十年時,我在一次禱告後,才突然開始發現自己對於英語教學的熱忱和興趣。」 羅老師鼓勵高中生:「如果你還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覺得很氣餒,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職涯樣貌都是最獨特的,保持彈性、持續探索,我們都能找到在興趣和工作上的平衡與熱忱。」 成為全方位的教職人才的五大關鍵:特質、專業、軟實力、彈性、抗壓性 一、將特質與能力做結合: 要對自己夠瞭解,才會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去發展。內向者,從事靜...
保持好奇心與熱情,無懼迎向未知挑戰 – 專訪《產業人物》主筆王麗娟
文史哲學群

保持好奇心與熱情,無懼迎向未知挑戰 – 專訪《產業人物》主筆王麗娟

採訪撰文/萬儀 歷史一直在繼續,我們每天都在寫歷史。採訪工作讓《產業人物》主筆王麗娟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頂尖人物,她回想自己年少時,對未來十分迷惘,所以在二十年的採訪工作後,王麗娟決定創業,專注採訪記錄精彩的產業故事,以及產業人物如何努力奮鬥的過程,希望能幫助年輕朋友,更認識產業面貌,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高中時的國文課,王麗娟最容易獲得老師的肯定回饋,加上她充滿好奇心,又很有分享的熱情,因此她發現身邊的老師和朋友,好像比她更了解自己。大學念經濟系夜間部的王麗娟,白天考進廣播電台擔任播音員,就是高中同學看到報紙廣告,提醒她去報考的。 大學畢業後,王麗娟加入宏碁集團的第三波文化,十年時間,從生手到總編輯,企畫編輯超過一百二十本雜誌。之後又是朋友推薦,她到竹科採訪產業新聞,同時擔任報社的新竹辦事處主任,一做又是十年。 在第三波工作了八年後,王麗娟對於如何管理產生困惑,於是報考緊鄰公司的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邊工作一邊上課。幾年下來,讓她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 二十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大大開啟了她的視野,也因為接觸了許多企業經營者,體會企業家們如何突破經營困境,開創新局,同時為國家社會帶來進步,照顧無數員工的生活。她發現,這些企業家的辛苦與精彩,甚至連他們最親近的伴侶及家人孩子都不一定能夠體會。 王麗娟很珍惜,採訪精彩產業人物的過程中,帶給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於是她在2008年決定創業,將動人且啟發人心的產業人物奮鬥故事分享給讀者,讓大家在面對人生挑戰時有學習和效法的典範。一路奮鬥至今,歷史仍在繼續。 多聽演講、多看書  充實人生的行囊 「找到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就能開啟幸福人生。」王麗娟提醒年輕同學們兩個關鍵。一是想辦法了解自己,二是多認識大環境。 回首來時路,王麗娟說自己在高中時期,是人生最感覺迷惘的階段。她想告訴年輕同學們,...
周全細緻的處事態度,築夢踏實的人生哲學 -專訪前聯旭廣告ADK業務經理趙憲慈
大眾傳播學群, 文史哲學群

周全細緻的處事態度,築夢踏實的人生哲學 -專訪前聯旭廣告ADK業務經理趙憲慈

雖然曾經擔任聯旭廣告ADK業務經理,但趙憲慈並非在就學時,就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細心、專注、思考周全的她,帶著法文系的背景,選擇進入了廣告相關的出版社工作。「我期許自己要做到比別人預期的更多。」趙憲慈分享:「我不怕麻煩,也不怕扛責任,因為我知道這些最終都會累積到自己的身上。」擔任出版社業務一段時間後,趙憲慈正式被邀請進入廣告公司工作,並在五年以後進入聯旭廣告ADK擔任業務經理。 「我很推薦唐心慧的書,她是奧美廣告公司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趙憲慈分享:「身為女性,我也希望自己在職場上能產生影響力。」即便廣告圈通常不聘請非廣告系的畢業生,但趙憲慈在剛出社會時,毅然決然離開了高薪且光鮮亮麗的空服員一職,勇敢追尋自己有興趣的廣告業。透過不斷的自我探索和專業提升,仍然進入了理想中的職務。 往大方向發展,不侷限於學群或系名 在法文系,趙憲慈修習了許多法國的歷史名著、聖經和法文溝通會話的技巧。本來以為畢業後只能做翻譯或是考外交官,但大學的一堂通識課,拓展了趙憲慈的視野和生涯潛能。「老師請法文系畢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他們的工作。」趙憲慈說道:「這些學長姐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好的表現,有些人在故宮博物院做藝術相關的工作、有些人在做策展、有些人在酒商工作。」趙憲慈才發現,原來不需要侷限自己的學歷,更不需要侷限自己。 「在學期末,老師請我們準備完整的履歷表、自傳和個人經驗,請各領域的學長姐為我們進行模擬面試。」趙憲慈補充:「這些與職場接軌的課程,都讓我在工作上更得心應手。」 除了實務類型的課程以外,趙憲慈也鼓勵學生透過生涯測驗、興趣測驗和廣泛的閱讀來充實自己。測驗可以讓我們加深認識,發現自己的特質,探索自己的喜好。像是有些人對文字特別敏感、對藝術美感特別有興趣,或是對理科特別好奇。「往大方向去發展!」趙憲慈強調,「真的不要限制了自己」。最後,「課外閱讀」也是趙憲慈送給學...
歷史是「做好決策」的思維訓練-專訪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倪仲俊(上)
文史哲學群

歷史是「做好決策」的思維訓練-專訪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倪仲俊(上)

翻一卷書,宛如乘坐一台時光機,重回古代,感受千百年前的遠祖生活,了解他們的思維、文化與成就。重回當代,才知道滄海桑田,不變的始終是人性。這是史學系「以古為鑑」所要教授的智慧,走出校園後,乍看之下充滿未知的世界,其實早有「歷史」作為指路明燈,幫助我們站上高崗,從更有遠見的位置做出正確決定,便少了驚慌,多了篤定。 很多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憂心讀了歷史系以後,沒有實際的職位可對應,事實上,史學提供的是一種「看世界的眼光」,可以清楚透析表象背後的因果邏輯,是進入各個行業都相當加分的思維武器。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系主任倪仲俊舉例,比如法律條文的判讀、新聞工作的查證,背後都需要嚴謹的資料檢索技術以及辯證思維,這正是在史學系會穩健打下的地基。 肯走,能說,懂閱讀 那麼,針對有志進入史學系的學生,該如何為進入史學系做準備?又該如何撰寫學習歷程檔案呢?倪仲俊從過往面試入學新生的經驗中,歸納出三個面向。分別是「走出去」、「說出口」及「常閱讀」。 「多『出去』走一走,不一定要『出國』。在國內,就可以就近到家中附近博物館、教堂、廟宇或公共建築,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如果能寫下一些實際勘察的紀錄,既能留下一些成長的記憶,也產生了實用的研究資訊。倪仲俊說:「另外,多多磨練自己的語文能力也很加分。因為書寫的能力有助於把自己的所學傳播出去,第二外語則能讓史觀更開闊。」 倪仲俊分享,現在有些學生的母親來自越南或印尼等地,面試時也會特別詢問,是否熟悉母親的母語?隨著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起飛,熟悉東南亞歷史的人才也備受期待,擁有跨文化的家庭背景,會很有競爭力。 史學提供的是一種「看世界的眼光」,可以清楚透析表象背後的因果邏輯,是進入各個行業都相當加分的思維武器。 ...
善用閱讀,培養資訊判讀力-專訪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倪仲俊(下)
文史哲學群

善用閱讀,培養資訊判讀力-專訪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任倪仲俊(下)

倪教授強調,史學不只是學怎麼說故事,或以後只能當文史工作者,「這麼想是把自己的路走窄!」史學更著重的是思維邏輯的訓練。說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因此,透過閱讀培養自己的資料判讀能力便格外重要。 閱讀範圍上,推薦選讀《台灣歷史圖說》、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等,對於「時間軸」、通貫的歷史概念相當有幫助。但也並不限於史學的專業叢書,歷史小說、人物傳記、旅遊札記甚至於旅遊指南等等,也有助於世界觀的養成。 無論讀什麼書,在閱讀時能否「掌握書中的內涵」最為關鍵。因為各式資料的判讀能力,正是史學研究的基礎。 抓住事實、判斷因果 該怎麼做呢?倪仲俊解釋,要從史學的角度掌握書中內涵,第一是要清楚「事實和虛構」之間的區別,懂得運用史料,開始能夠分辨「什麼內容可以作為認證事實的基礎」,是可以從閱讀中自我訓練的面向。因為史學相當重視「真實的材料」,有能力區別事實和虛構,就較不易流於人云亦云。 第二則要懂得「因果關係」。倪仲俊說明,歷史是強調時間的科學,是誰影響到誰,是讀書要特別注意的面向。如果能在閱讀時順手留下一些閱讀筆記,談談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對觀察書中思維與文化背景的觀察,就已經是學習歷程檔案上很清楚的收穫。 歷史雖然是屬於過往的浩瀚紀錄,但不非靠著「死背硬記」就能過關。「我自己也不並重視小的歷史年代,更多的是談歷史中的文化思維與運用模式。交出補習班的條列式重點對我們來說是不加分的。」倪仲俊直言。 簡單說,過往刻板印象中枯燥的歷史,其實可以學得很活、用得很廣。因此,教學多年的倪教授說,其實各式各樣的學生及他們的人格特質,都能在史學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性格活潑開放的人,在搜集資料、參訪對談時也許最有斬獲,而性格沈靜的人,也許適合在古舊資料中尋找寶藏。「歷史工作有許多不同的面向,重點是願意去透過歷史中獲得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訪談最後,倪教授也相當鼓勵學生進...
用探索,讓孩子自在盛放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1
文史哲學群

用探索,讓孩子自在盛放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1

「每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學習的路怎能一樣?」12年國教108課綱上路,過往的熟悉的教育方針走到了改變的關口,家長的焦慮,往往讓孩子也茫然不已。參與108課綱修訂研究的黃夏成老師看在眼裡,直指親子間的問題癥結:「其實該煩心的不是怎麼配合規定。而是『如何激發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潛能』?這才是108課綱最大的改變。」 作為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亦是台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的審議委員,黃夏成觀察,過往台灣的傳統教育屬於上對下的灌輸,擅長「理解、記憶」的孩子相對吃香,但對於擅長身體感知,或對美感、音感有特殊天賦的學生來說,卻往往難以適應。 孩子的天賦,就是天生的翅膀 即使屏除天份不談,每一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背景、價值觀,本該孕育生成截然不同的職涯進程,但在上大學以前的教育幾乎是制式的,加上十幾歲時的學測、指考考卷,宛如為孩子的夢想一錘定音,自此決定了往後數十年的人生發展。對孩子來說,就像被關進了美麗的金色牢籠,久了以後,在豢養裡,就忘記還能嚮往天空。 即使有一天打開籠子,也不會飛了。「如果十幾年來都只有一條路可走,到了大學,才發現有一百種生活,孩子會迷惘,怎麼能怪他們呢?」黃夏成語重心長地說。過去十年,台灣休學、退學的人數不斷攀升。面對世界投出的變化球,大學四年所學,也許一踏出校門就已經不再適用。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全球移動的時代,未來,不會只是一個學系對應一個工作,台灣也不會只是一個閉鎖的島嶼,人才要走出去,如何跨文化、跨領域、跨國際的多元學習,將是明日的最大挑戰,「而這也正是台灣教育不得不在此刻做革命性改變的原因。」黃夏成有力的作結。 繼續閱讀:學習,該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2 黃夏成老師:「未來,不會只是一個學系對應一個工作,台灣也不會只是一個閉鎖的島嶼,人才要走出去,如何跨文化、跨領域、...
學習,該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2
文史哲學群

學習,該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2

沒能展翼高飛的鳥兒,不會明白世界的廣大,也可惜了與生俱來的翅膀。所以,學習的歷程不該是一道看似扶搖直上的階梯,而是一場有無限可能的大冒險。 此時此刻,父母和孩子如何協力合作顯得格外重要。不再是上一代背著下一代過河,而是像結隊的登山者,相互指路,支援物資,期待著一同登上峰頂,展望世界的遼闊。 在這個必須由自己來「創造工作」的時代,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從心出發」,想學的、想做的、想試都,都要是他真心出於好奇,想要「玩一玩」的事物。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心享受學習的樂趣。 保有好奇,是不被未知打倒的武器 這是出生的本能,嬰兒初生之時,本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而保有這份與生俱來的學習初心,未來即使面臨經濟低迷、產業淘汰,乃至世界不可測的天災巨變,他都有能力靠著自發的學習持續成長、再創新局。 要翻轉過去的思維,首先要意識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過去紙筆測驗的時代,有考的才讀,沒考的不用讀,學生覺得被強迫做不想做的事情,當然只好逃到小小的螢幕裡。 「那是因為,現實的束縛,讓他們覺得唯有當虛擬人物才是自由的。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順著自己熱愛的事情走,給他們空間去探索,才能重新點燃珍貴的生命力,這就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黃夏成溫柔地說。 在這段過程裡,老師、家長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角色從「指揮官」轉型為「教練」。欣賞孩子的嘗試、也有信心讓孩子去犯錯。允許孩子不再只能聽「大人們」單方面的建議,或許可以找同儕中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組成小小的研究團體,老師可以聆聽孩子們的提問、幫忙聚焦、指引搜集資料的方向,讓孩子去分析、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一來,溝通力、分析力、邏輯力甚至是簡報力,孩子就從中鍛鍊起來了。這都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繼續閱讀:一生受用的能力是最大祝福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3 黃夏成老...
一生受用的能力是最大祝福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3
文史哲學群

一生受用的能力是最大祝福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3

能在被允許探索的歷程裡,培養一輩子受用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是一份莫大的祝福。那麼,如何給予孩子探索的空間呢?不妨試試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白時間」。 在初期,可以有一些規範,像「抓周」,提供桌遊、積木、鋼琴等各式玩樂的可能性,問問孩子:「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你想做什麼?」到了中高年級以後,孩子的個人性向會越來越清楚,不管是熱愛研究昆蟲、還是喜歡設計衣服,十幾年下來,都足以發展出未來大學、乃至職場可以銜接的課題。 真實投入的歷程是最大收穫 「從小學到高中,長達十幾年的時間累積出的知識量是非常驚人的,」黃夏成舉例,有個喜歡車子的孩子,也許小時候只是和媽媽走在街上時,能夠指認車子的牌子,到了國中,慢慢了解車子的內部結構,高中懂得更多機械原理,甚至有機會去觀摩修車廠的第一線工作:「有了探索空間,學習脈絡自然浮現,要書寫學習歷程,就不再是件苦差事了。」 所以學習歷程不該視為是傳統的「備審資料」,最重要的定位是幫助孩子在記錄的過程中,檢視自己適不適合走這一條路。 「如果一個人花了十幾年的學習。只拿到一張工作用的文憑,這個投資報酬太低了,」黃夏成直言,透過「真實投入的歷程」,讓孩子才有機會知道自己是誰,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天份。未來,他也才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天賦來服務世界。 繼續閱讀:求學歷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學習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4 黃夏成老師:「學習歷程不該視為是傳統的「備審資料」,最重要的定位是幫助孩子在記錄的過程中,檢視自己適不適合走這一條路。」 ...
求學歷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學習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4
文史哲學群

求學歷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學習 – 專訪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黃夏成老師 4

「也許數年的探索,只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會被放進學習歷程裡。那也沒有關係,整理學習歷程的過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學習。思考自己該如何提取經驗?如何整理資料?如何展現自己?這正是未來求職、撰寫履歷的重要訓練。」黃夏成說。 所以,不妨把學習歷程視為一樣「服務生命」的工具,而不只是一份升學導向的報告。學習歷程可以是圖片、視頻、作品、圖表、文字創作、甚至是工讀現場,一些工作夥伴的評語。 大學不見得是唯一的路 他提醒父母,不要光看到孩子喜歡「動手做」,就立刻用既有的職位去界定這個特質的好壞。面對「什麼興趣都有,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孩子也一樣。父母親可以帶著好奇和孩子聊一聊,一起擬定幾個深入發展的大方向,但不急著明確訂出的職涯座標。 如果孩子每一科都討厭呢?升學也不見得是唯一選項,讓孩子先去旅行、工作、休息,看看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短期的蹲低,反而是蓄力、跳高的長遠之道。 很多父母憂心孩子因此沒有走上主流的道路,但未來,擁有自己的獨特性才是接軌世界的大趨勢。黃夏成直言,現代,大學不是絕對必要的學習歷程。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蛻變,從七歲、十七歲,到二十七歲,每一個生命階段,人都長得不一樣,細胞更新了,思維方式、日常興趣也在轉換。 採訪尾聲,他充滿力量地呼籲:「這場教育革命是一個翻轉的契機。去闖闖看吧,唯有聆聽生命當下的需要,才能見證自我成長的無限奇蹟!」 黃夏成老師:「很多父母憂心孩子因此沒有走上主流的道路,但未來,擁有自己的獨特性才是接軌世界的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