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同理、體驗思考、超越框架,創造無可取代的你!-專訪臺北醫學大學侯文萱教授醫師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精神,「不只看重學科成績,更看重各類素養能力」,這也正是醫學領域一直以來的選才方向。這次我們邀請任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侯文萱醫師,來分享校系選才時更看重學生們的哪些多元能力特質?如何透過生活,學習反思,轉化為自己生命歷程中成長茁壯的養分?

從團體面試,觀察醫學相關多元能力特質

「關懷同理、跨域合作、服務學習,是北醫看重醫藥學群學生們的多元能力特質。」侯教授說道:「學系會透過團體面試,測試學生們對社會時事的連結度、團隊合作的態度、問題解決的實務能力。」「我們會先讓3~4位同學正式面試前在另一個空間認識分組同伴,面試官從旁觀察他們如何在短時間內自我介紹、破冰認識對方的討論態度和表達能力,用20~30分鐘,討論一些醫學倫理兩難的情境面試問題,例如:醫療時事、社會事件、地方創投、長照政策…等。再回到面試官前統整匯報,藉以看見學生在跨領域的合作分工、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對答口條等的能力特質。」

醫藥衛生專業也走入跨領域

侯教授以自身跨領域的學經歷分享,從醫學系到公衛研究所博士,同時在長期照護、實證醫學、復健醫學、老年醫學、全球衛生與高齡健康管理等多專業中執業,更利用工作之餘的幾年暑假期間,遠赴美國取得專為醫學大學臨床醫師設計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在這些醫藥衛生跨域的專業,「生活中的觀察體驗與人文反思」是支持她持續臨床、教學和研究的養分。「我很喜歡看見一類組、三類組的跨領域學生來甄試,喜歡聽他們以不同的思維和角度切入事件。」從主觀角度理解事件還不夠,更要有自身的反省思考與同理回饋的機會。「在老化或失能體驗的課程中,我們提供道具,比如身體負重、戴耳塞、戴眼鏡、拄拐杖、坐輪椅、穿尿布等,讓同學體驗老年、中風、失能等的生命歷程。」侯教授說。現在透過實體道具模擬,未來可能用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的體驗,學生透過角色扮演輪流擔任觀察者、體驗者、催促者、協助者四種角色參與此必修課,練習撰寫反思報告內省,讓學生不只做專業學問,更要真實地感受病人的需要。

寫出影響一生的「反思的五層次」

伴隨108課綱衍生的「學習歷程」上,侯教授建議:大至跨國志工團體、社團幹部領導的經驗,小至生活事件或電影書籍的學習,都可以做為學習歷程的材料。例如:電影《愛.慕Amour》談高齡中風、《逆轉人生》談脊髓損傷、《潛水鐘與蝴蝶》談腦幹中風,書籍《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談右腦傷後視覺功能失調。同學們準備的關鍵是寫出有深度的「反思五層次」:

一、Reporting 純粹描述事件經過;
二、Responding 描述自己的心情、判斷想法、評估;
三、Relating 與經驗聯結,加上個人意義的解釋;
四、Reasoning 表現高度轉化和概念化,深度分析發生原因、探討理論與實踐之關係;
五、Reconstructing 從經驗整合獲得結論、針對個人規劃未來學習。

侯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我覺得孩子應該要有很寬廣的路。不只讀書考試,而是更多從休閒娛樂、有熱情的事情,帶入多面向生活體驗,並帶出學習性思考。那些曾經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只要是你生命中經歷過、嘗試過的,就會一步步陶冶造就成那個獨一無二的你。」最後,侯教授最後勉勵同學們,大膽體驗、深度思考,經營一個「終身學習」的快樂人生。

臺北醫學大學侯文萱教授:「那些曾經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
,只要是你生命中經歷過、嘗試過的,就會一步步陶冶造就
成那個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