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同理、體驗思考、超越框架,創造無可取代的你!-專訪臺北醫學大學侯文萱教授醫師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精神,「不只看重學科成績,更看重各類素養能力」,這也正是醫學領域一直以來的選才方向。這次我們邀請任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侯文萱醫師,來分享校系選才時更看重學生們的哪些多元能力特質?如何透過生活,學習反思,轉化為自己生命歷程中成長茁壯的養分?
從團體面試,觀察醫學相關多元能力特質
「關懷同理、跨域合作、服務學習,是北醫看重醫藥學群學生們的多元能力特質。」侯教授說道:「學系會透過團體面試,測試學生們對社會時事的連結度、團隊合作的態度、問題解決的實務能力。」「我們會先讓3~4位同學正式面試前在另一個空間認識分組同伴,面試官從旁觀察他們如何在短時間內自我介紹、破冰認識對方的討論態度和表達能力,用20~30分鐘,討論一些醫學倫理兩難的情境面試問題,例如:醫療時事、社會事件、地方創投、長照政策…等。再回到面試官前統整匯報,藉以看見學生在跨領域的合作分工、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對答口條等的能力特質。」
醫藥衛生專業也走入跨領域
侯教授以自身跨領域的學經歷分享,從醫學系到公衛研究所博士,同時在長期照護、實證醫學、復健醫學、老年醫學、全球衛生與高齡健康管理等多專業中執業,更利用工作之餘的幾年暑假期間,遠赴美國取得專為醫學大學臨床醫師設計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在這些醫藥衛生跨域的專業,「生活中的觀察體驗與人文反思」是支持她持續臨床、教學和研究的養分。「我很喜歡看見一類組、三類組的跨領域學生來甄試,喜歡聽他們以不同的思維和角度切入事件。」從主觀角度理解事件還不夠,更要有自身的反省思考與同理回饋的機會。「在老化或失能體驗的課程中,我們提供道具,比如身體負重、戴耳塞、戴眼鏡、拄拐杖、坐輪椅、穿尿布等,讓同學體驗老年、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