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歷程反思,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動機
在英語資優班的面試中,評審老師問我到我過去學習英文的歷程,我很自信地、用演練過的語氣說:「我的父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當我看到親戚說英文的時候總是心生羨慕、我對西方奔放自由的文化非常嚮往等等,所以從小我就很喜歡也很積極地學習英文。」只見評審老師冷冷地回覆:「我想聽的是你自己的學習經驗,不是身邊的人對你造成的影響。你自己是怎麼學習英文的?」
我發愣了許久,心想這真是一個陌生的題目,大家不都是背單字、寫題目、考試、補習和考英文檢定考嗎?我的方法也不外乎就是這些啊!學習不就是因為要和他人競爭、比較、獲得好成績嗎?難道還有更好的方法和目的嗎?
原來「你是怎麼學習英文的?」就是所謂的「學習歷程反思」。
改變學習時的自我對話,找尋延伸學習的課題
在進入英文資優班以後,我們很多堂課都被替換成了英語課,多出了很多時間和英國的外師聊天、看六人行等英文影集、用班上發生的糗事造句、擴充對新單字的用法。那是我度過最快樂的學習時光。過去的老師問我們的是「你學會了嗎?」(封閉式問句)英文老師會問我們的是「你學到了什麼?」以及「你是怎麼學到的?」(開放式問句)以至於我開始檢視自己的學習歷程,從心理學的閱讀文章中,我不再只是學到單字、文法,而是我對教育和助人的熱情; 從影集中,我不再只是學到歐美的流行文化用語,而是尊重多元意見和族群的態度。
大學時,我到美國接受音樂治療的訓練,上課時我們不是閱覽課文或是分析理論,因為這些都是在家裡要先完成的,到課堂上我們就要開始用我們的方式詮釋、應用這些治療理論,並直接帶領全班進行治療活動,最後再讓同學一個一個問問題,給予彼此更多反思的空間和方向。「這個治療活動的目標有哪些?」「是根據哪一個理論?」「為什麼你想要選擇這一個活動?」「實際執行時和你的想像有哪些出入?」當時我才知道,原來考試和成績,並不能保證我擁有屬於自己的聲音,但是透過學習歷程的反思,我長出了屬於自己的專業和自信。
從「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的學習
台灣近年來正值新課綱的改革,內容亦是強調學習歷程的反思,它為教與學注入了一種新的思維,內容包括「多元評量」、「多元智能」、「過程更勝於結果」等精神。雖然在教育現場,老師們和學生們都需要花上加倍的心力去準備、體會和反思課程,學生的自信開始不被成績侷限,成就的標準變得更加多元。不管是跨領域的自然實驗課程、小論文闖關課程或是實地勘察的校本課程,孩子們不再只是理解知識,而是從實作中去分析並實踐知識。
培養「後設認知能力」
大學端也開始希望找尋「習慣思考」、「懂得覺察」的人才,而非只是「天資聰穎」或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因此教師和家長們開始接受訓練,幫助學生不但培養認知能力,還要培養「後設認知的能力」,也就是「監控自己思考歷程的能力」。除了了解課本中的知識理論以外,「我是如何理解的?」「我可以如何將它應用在生活中?」「有哪些課外的體會?」「我對這個科目有沒有興趣?」「為什麼?」透過具體、循序漸進的提問和引導,幫助學生覺察自己學習的歷程。
脫離標準答案的束縛,編寫專屬於你的故事
學習歷程檔案的撰寫,也是現今很多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難題,我認為原因是台灣的教育體制,還是好習慣「標準答案」。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就是一個成長的故事,像是我從高一開始就很喜歡英文,所以會透過科學大爆炸、福爾摩斯等影集累積單字量; 高二時,我開始找到有關心理學的歐美部落格,了解國際研究趨勢,才發現了自己對於助人和心理學的興趣。高三時,我希望為申請心理學系做準備,因此我閱讀了和心理學相關的小說和工具書,像是從「24個比利」中,我學習到了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以及幫助他與各個角色和平共存的方法; 從「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我學習到了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終為始的人生定位法、雙贏思維等。
學習歷程的反思,就是透過回想自己曾經做過的努力,用開放式的問句和自己對話:
- 我學習到了什麼?
- 我是怎麼做到的?
- 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
- 我的感覺怎麼樣?
- 我還希望學習什麼?
在呈現成果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呈現精彩的學習歷程,用最努力、最享受、最獨特的故事來感動自己,撼動生涯路上的每一位貴人。

一位現居荷蘭,熱愛諮商輔導與個人成長的生活教練。致力於幫助求助者,在困境中看見機會,在失望中長出自信。秉持著「全心陪伴,悅讀真心」的理念,創辦心理健康和面試培訓的Youtube頻道,透過心理知能推廣、面試培訓和英語教學,幫助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價值,聽見並實踐內心深處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