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面對自己,你為了什麼而學習?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下)

今年,連加恩返台,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過去,他雖然長期在醫界服務,疫苗研發卻是相對陌生的領域。面對橫掃全球的嚴峻疫情,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嚴格要求自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變成專家」。

怎麼做呢?就是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先去「接觸專家」。他上網看頂尖研究者的演講,看一遍不夠,還錄下來,聽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聽得更仔細,確認自己沒有漏掉任何重點。等遇到相同領域的人,再把演講中的重點用自己的話歸納一次,和對方討論,確保自己完全吸收。

連加恩曾以公共衛生顧問的身份,受邀至美國曼徹斯特市政府提供專業意見。 (照片提供:連加恩)

回顧自己攻讀哈佛博士的歷程,連加恩一邊在公衛學院修課,一邊投入MIT商學院修習過去陌生的創投策略,「人生走過一半,我的學習已經不是為了升學或工作,而是希望自己能更全面的了解這個世界。」

他說:「在商學院,做一個上市上櫃的分析,最少都是一億美金,但回到街上,我已經住在美國相對優渥的街區,卻還是有好多好多孩子沒有家⋯⋯,這樣的落差促使我思考,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學習?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連加恩觀察,即使在哈佛,篩選入學資格,最重要的也是這份初衷。雖然去養老院服務、去實驗室幫忙,也許乍看之下都是「有用的資歷」,但真正加分的始終是「做這些事背後的故事」。
「我寧可看見一個孩子上個暑假去實驗室,下個寒假去辦藝文展覽,雖然科學和藝術看起來毫不相干,但當我問起他到底想當科學家還是藝術家時,他會很誠懇、很誠懇的告訴我,我不知道,但我很願意都試試看。嘗試過後,他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甚至,意外發現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連結。那就是屬於這個孩子最獨特、最珍貴的地方。」連加恩感性地說。

勇敢探索,上天的禮物就在其中

他自己是台北長大的小孩,求學時期,對「世界」的概念很模糊,跟著教會全台跑,每一次的偏鄉服務,都一點一點建構起他對這塊土地的認知:「我發現這個世界還有有好多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我就想,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呢?」

那一顆「不能當飯吃」的好奇心,長大後,帶著連加恩飛越半個地球,真正走向了世界。未來,醫學需要和法律、資訊科技、商業、工程結合,跨界早已不是新鮮事,也就是說,擁有不同的興趣和專長,不管現在看起來再冷門,都有機會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每一次的探索與學習,背後都有上天的禮物。

公衛博士連加恩:「如果一個學生,多方嘗試過後,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甚至,意外發現了不同領域之間的連結。那就是屬於這個學生最獨特、最珍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