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學習帶我看見更廣大的世界 – 專訪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上)

20年了。連加恩再一次從學校畢業了。這一次,他取得的是哈佛公共衛生的博士學位。2001年,那個剛畢業就加入「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的小伙子,曾飛過了大半個地球,寫下「台灣醫生到非洲」的故事。

身處在識字率不到七成的非洲布吉納法索,他在烈日下鑿深井、蓋學校,照顧失親、失學的孩子,也讓三千多位居民有乾淨的飲水可用。這段經歷,後來成為電視劇《45度C天空下》,而「去非洲撿垃圾換舊衣的醫師」也幾乎成為連加恩的代名詞。

圖為連加恩(左一)與太太在西非協助籌建的第一座孤兒院落成時,與當地工作人員及院童合影留念。 照片提供:連加恩)

今年八月,他回到台灣,投入COVID-19的防疫戰線。逆著大眾潮流走,致力改變那些「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甚至,他在百忙之中重返校園,選擇攻讀博士學位,不只投入公共衛生領域的進修,還跨域商學院,讀財經、學創投。

究竟他是怎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學習」對連加恩來說,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作為「四個孩子的爸」,看著現行的升學體制,他娓娓道來自己一路的體會,也分享自主學習最重要的三件事。

專注力,是學習最有價值的投資

第一是專注。「就找一件你喜歡的事,狠狠鑽研個十天八天。」連加恩笑說,像自己就有個「無聊」的嗜好:很愛背單字。「一般人覺得枯燥,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很耐煩。一本厚字典,我可以坐在那裡從第一頁背到最後一頁。」

在西非布吉納法索服役時期,當地垃圾滿街,婦女得走六到十小時的漫漫長路去取水,他要看病得用法語,溝通困難、又沒資源,他就隨身攜帶一本小冊子,平日工作,一遇到不會的字,就立刻記到小冊子上。晚上回家,再一個一個查字典。「那時,我常常半夜一兩點從沙發上驚醒,發現自己手上還抱著字典⋯⋯,有超過八個月的時間,我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那八個月的發憤自學,說起來苦,如今回頭,卻是對連加恩來說最有價值的投資。「因為那八個月密集、專注的學習累積,我後來不只能用法文看病,甚至在世界衛生大會時被臨時指派擔任英文法文雙向口譯,協助甘比亞及象牙海岸兩國進行合作意向書的雙邊討論。」連加恩感性地說:「不管你喜歡的事物再冷門、再奇怪,只要你有興趣,試試看專注地投入一段時間的練習,直到他成為你的專一領域,相信我,這份學習的效益會跟著你很久,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哈佛公衛博士連加恩:「喜歡的事物,就專注地投入一段時間練習、研究…這份學習的效益會跟著你很久,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接著閱讀下一篇:走入世界,我才真正懂得運用知識